-
西安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园重大项目开工 赋能国资转型升级
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西安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超70亿元的镍钴新材料产业基地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为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与产业附加值提供新范式。 一、战略性布局驱动产业升级 作为有色金属行业重点企业,陕西华泽镍钴金属有限公司依托西安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园的产业集聚优势,启动建设涵盖耐蚀材料、合金材料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大板块的综合性生产基地。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由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提供工艺方案,重点突破高端材料进口替代难题。 二、技术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 该项目独创的镍钴材料深加工技术已获得多项专利认证,其开发的耐蚀合金产品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线将填补西北地区产业链空白。通过引进智能化冶炼设备与闭环式生产系统,实现能耗强度较传统工艺降低30%以上。 三、全链条发展提升资产效能 项目规划构建"矿山-冶炼-精深加工-终端应用"完整产业链,其中80万吨耐蚀材料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同类最大单体装置。通过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20家入驻科技园区,形成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四、绿色制造引领转型方向 建设方采用国际领先的环保处理技术,配套建设工业废水零排放系统和余热回收网络。在1125亩项目用地中,绿化面积占比达25%,同步建设国家级材料检测中心与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同类国企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经验。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西部地区在战略金属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技术+资源"双轮驱动模式,为国有资产在新兴产业的科学配置与价值提升提供了实践样本。西安高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5-08-15
-
西安国际港务区启动90个重点项目 打造百亿级开放平台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加速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2023年该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领跑全市开发区,中亚班列"长安号"常态化运行等突破性进展,推动区域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58%。2024年将实施总投资超百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功能。 一、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 西安国际港务区2023年实现双代码国际港口身份认证,铁路车站获批临时开放口岸资质,进口肉类、粮食指定口岸启动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突破使该区全年开行国际货运班列同比增长23%,跨境电商单日处理峰值突破10万单。 二、重点项目带动投资热潮 2023年1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4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比增长89%。2024年规划的90个重点项目涵盖智能物流园、数字化保税仓等六大类,其中30%为跨境贸易配套工程,预计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三、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依托临港经济示范区政策优势,该区2023年吸引384家供应链企业落户,形成覆盖冷链物流、数字贸易的产业链条。目前园区内世界500强分支机构达28家,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入驻率突破95%。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配套项目,2023年实现进出口通关时效压缩40%。2024年将重点推进智慧港口系统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用于自动化码头改造。 五、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形成 作为东西双向开放战略支点,该区已与15个中欧城市建立经贸合作机制。2023年通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分拨货物价值超300亿元,国际航线货邮吞吐量同比翻番。 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实施"港务区十条"惠企政策后,2023年企业注册审批时限压缩至2小时。2024年将新建7个标准化厂房项目,配套设立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培育高端物流装备制造集群。
2025-08-15
-
西安国际港务区"长安号"专列启航 助力丝路物流大通道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长安号"招商物流西行货运专列开行。该专列由招商局集团旗下新丝路供应链公司主导运营,标志着中亚物流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一、专列开行构建国际物流新格局 此次发车的西行货运专列搭载44节车厢货物,涵盖机械设备、建材、汽车用品等品类,主要来自长三角和山东等制造业集聚区。货物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为枢纽,辐射中亚五国终端市场,最远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这种"集散分拨"模式有效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货值密度,强化了西安作为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的功能定位。 二、产业链协同提升通道经济效能 招商物流依托成熟的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势与中亚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专列运输的建材产品直接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轻工商品则服务于民生消费领域。这种产业链联动既消化了国内优质产能,又通过物流通道的"毛细血管"效应,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物流基建升级驱动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招商局集团将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投资建设现代化综合物流产业园。该项目集成智能仓储、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等功能,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超3亿元的物流产业集群。通过硬件设施升级与数字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的集货能力和运输效率。 四、常态化运行服务双循环战略 首趟专列开行后,运营方将建立常态化发运机制,持续优化货源结构与运输方案。通过整合华东、华北等地的出口货品,形成稳定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这种标准化、高频次的班列运营模式,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08-11
-
西安高新区多措并举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创新助力科创生态建设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西安高新区通过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积极探索风险补偿机制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信贷产品,有效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优化了区域招商引资环境,更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政银协同创新信贷模式 为破解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困境,西安高新区与齐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五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针对性开发差异化金融产品:"齐动力科技贷"侧重初创期企业信用支持,"中银科技贷"强化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长安信用贷"建立"技术流+现金流"双维风控模型。这种分类施策模式已帮助十余家企业获得超3000万元融资,其中某生物医药企业凭借23项专利质押获批800万元贷款,实现研发投入翻倍。 二、风险共担机制全面升级 由科技主管部门牵头,联合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构建三层保障体系: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给予最高40%补偿;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开发线上融资对接平台实现银企智能匹配。2024年举办的科技信贷推介活动中,30余家企业现场达成授信意向,促成实际放款较去年同期增长75%。 三、基金矩阵赋能全周期发展 在债权融资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同步完善股权融资支撑体系。新设立的六支引导基金覆盖创新全链条:陕西科技创业孵化种子基金专注实验室成果转化,单笔投资可达200万元;军民融合基金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等领域技术产业化;西咸科技统筹投资基金采用"跟投+让利"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目前基金群总规模已突破15亿元,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 四、服务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通过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整合评估机构、律所等专业力量,提供"融资规划-质押登记-贴息申报"全流程服务。2024年新增知识产权评估绿色通道,将专利价值评估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同步开展"融智学堂"系列活动,已培训企业高管300余人次,助力企业提升融资能力。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表明,西安高新区正通过制度突破与产品迭代,构建起"信贷支持-风险缓释-基金接力-服务护航"的科技金融生态圈,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最新数据显示,区内科技型企业融资成功率同比提升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5-08-07
-
陕西新增8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武功长安白水等地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陕西省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近期新认定第五批8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涵盖武功县代家农业园区、西安市长安区黄良农业园区等特色区域。此次扩容使全省省级农业园区总数达301个,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园区规模与布局持续优化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加速态势,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园区2047个,较上年增长21.3%。规划总面积突破700万亩,其中439万亩已完成建设,榆林市榆阳区大志农业园区等新建项目体现陕北、关中、陕南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二、生产要素集成提升综合效益 通过土地集约化利用和技术装备升级,园区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18%,安康市汉滨区双龙农业园区等试点实现“一园多链”模式,整合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农产品商品率超90%。白水县兴华农业园区推广苹果矮砧密植技术,亩产效益提高30%。 三、产业链延伸激活县域经济 勉县锦泰农业园区探索“生产+加工+文旅”融合路径,年产值增长25%。西安市长安区黄良农业园区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带动周边12个村集体增收。全省园区吸纳社会资本超200亿元,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四、政策驱动保障高质量发展 2014年起实施的提质增效行动成效显著,武功县代家农业园区等新建项目均通过标准化验收。省级财政专项支持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环节,2023年园区带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 当前,陕西省正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三产融合”,下一步将重点培育数字农业、生态循环等新业态,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